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曾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而学校课程的价值,在于引领人的成长,增进人的幸福。所以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必须立足于人的长远发展,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养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河南大学附属小学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教育风格,构建出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并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特色之一:课程资源多元化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校的特色与优质资源,我校设置了语言、艺术、科学、音乐、数学思维、体育、实践、计算机等八大类学科版块,并在每一学科类别下具体开发了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班和特长班,如语言类包括经典诵读、播音主持、国学等;艺术类课程包括民间工艺鉴赏与制作、书法、合唱、舞蹈、古筝、音乐欣赏、戏曲、趣味折纸等;体育类课程包括花样跳绳、武术、篮球、羽毛球……同时,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追根溯源,回归本真。如:语文教师将国学经典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开展每日吟诵活动。低年级教师指导学生吟诵《唐诗80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教师则指导学生吟诵《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诗经》《论语》等,学生在吟诵的的过程中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的滋养。数学老师抛砖引玉将我国古代益智玩具“九连环”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深受学生喜欢。除此之外,“小小梨园”戏曲社团给孩子们带来了豫剧和京剧文化的熏陶,“民间工艺鉴赏与制作”将淮阳民俗文化“彩绘泥泥狗”与美术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的校本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特点,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的空间,也为孩子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特色之二:走班制度铺开化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落实和实施,一方面,我校把所有课程纳入课表,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个课时。各班的班主任担任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至少自主申报一门校本课程,并引导他们亲身感受体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插图课表)另一方面,我校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在相应时间找到自己选择的课程班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国家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特色之三:家校资源互动化
我校隶属于河南大学,生源多为河南大学教师子弟。因此,我校积极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鼓励家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志愿担任我校特长班的指导教师。新学期一开始,就吸引了数名家长的欣然参与。一方面,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我校学生校本课程的品质,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宽视野、发展自我,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另一方面,进一步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家长们已由教育的“看客”变成了教育的“当事人”,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实践中共同润物细无声。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改变着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带动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徜徉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之中,在自主选择中彰显个性活力,在和而不同的跑道上自由奔跑,快乐成长。(撰稿:靳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