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第一届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研究圆桌论坛——暨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创新联盟首次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顺利召开。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副主任,“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成教授全程参与并主持。河南大学附属小学王萍校长应邀出席论坛,并以《H大学附属小学家校合作之路探究》为题做了精彩发言。
来自北京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以及来自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创新联盟的上海闵行区汽轮小学、浙江海宁桃园小学、广东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河南大学附属小学、湖南长沙雨花区砂子塘泰禹小学、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湖南常德市武陵区工农小学、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6中学、云南昆明市盘龙区桃源小学、杭州市文新小学、湖南长沙市岳麓区德润园小学、湖南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广东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等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上午,李政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2015年11月创办的基础教育改革创新联盟的首次研讨会,其目的在于以“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并深化“校园四季系列活动设计研究”这一主题。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学校变革与发展带来新的经验、新的成果和新的变化。
武汉大学的蒲蕊教授认为,要建立真正的家校合作关系,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国家制度、法规提供相关支持。
深圳的王怀玉老师介绍了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历、班级文化建设、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相结合的经验。上海的王培颖校长分享了立足互联网时代,成立学生个人学习成长门户网站以全面呈现学生成长数据,并完善学校工作机制的做法。浙江的姚淑华校长介绍了运用互联网传播家教理念、建立家长社群、亲子互动平台,以提升自我、形成教育合力的经验。湖南师范大学刘德华教授探讨了学校要重视社会关怀、社会要履行教育责任的问题,主张把社会事件引入学校课程,从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和理性批判能力;同时,要明确社会的教育责任,并努力探寻能督促其履行责任的有效机制。上海教科院的郁琴芳主任分析了web2.0环境下家校合作的新趋势:网络成为双向合作的新平台,家长社群形成,家长参与学校成为新常态,草根家长成为家教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教师是直接面向家长的信息“把关人”等。河南大学附属小学的王萍校长分享了立足H校实际,改进家委会工作,寻求主动、共建、联合、自觉的家校合作路径。
李家成教授介绍了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研究的中国经验,他认为,虽然国外的相关政策、组织、模型都比较成熟,但缺陷也是明显的,中国的家、校、社合作还需走主动探索的路子。
在自由讨论环节,大家进一步针对“在家校合作中,如何自由、理性运用互联网技术?”“如何处理教师被网络绑架的问题?”“家校合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部分家长看不起小学教师,怎么办?”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下午,湖南的李臻老师报告了“汇聚家校共生力的正能量,创设社会教育力的生命场”;广西的刘奕彤老师介绍了在家校合作中培养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况;湖南的张冬芝分享了“提升教育力:孩子给家长打分”的情况;新疆的黄蓉老师介绍了民汉合校背景下直面语言文化差异,坚持尊重、包容原则,研究学生家庭文化背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的情况。武汉大学博士生李子彦分析了我国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制定家委会章程、学校章程等建议。云南的邓磊老师分享了某小学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成果;杭州的金旦旦老师介绍了“爸爸妈妈成长课程”开发与利用情况;湖南的陈芳老师分享了构建多方协同共进的德育新模式;湖南的陈广川老师报告了“发挥教育合力,加强社会教育力建设”;广东的谢雪梅老师介绍了某校家校合作重建的新进展。
在自由讨论环节,大家还就“教育法规规定的哪些办学自主权可以让渡给家长?”“云南和新疆在家校合作方面面对的困难有哪些不同?”“如何纠正家校合作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本论坛以后该如何设计?”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